建制派 (香港)
建制派 Pro-establishment camp | |
行政長官 | 林鄭月娥 |
行政會議召集人 | 陳智思 |
立法會主席 | 梁君彥 |
立法會召集人 | 廖長江 |
政黨成員 | ![]() ![]() ![]() ![]() ![]() 20px 新界關注大聯盟 ![]() ![]() ![]() ![]() ![]() 實政圓桌等 |
創立 | 1990年代初 |
立法會議席 |
43 / 70 (61%) |
區議會議席 |
326 / 458 (71%) |
選舉委員會 選委數目 |
802 / 1,194 (67%) |
意識形態 | 中國民族主義 保守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反對香港獨立 支持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愛國愛港」) |
政治立场 | 左翼至右翼 |
![]() |
香港政治系列條目 |
政府 |
---|
憲制文件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
政府部門
|
立法會(現屆)
|
司法機構
|
獨立法定機構
參見:香港公營機構 |
地方行政 參見:香港行政區劃
|
榮譽制度
|
政治 |
選舉
|
政治派系
|
|
對外事務 |
香港對外事務機構
|
香港參與全国性事務人士
|
中国中央政府香港事務機構
|
軍事: |
其它香港系列
香港主題首頁 其它國家 · 图集 政治主題 |
建制派,另稱“親北京陣營”、“親中派”(英语:Pro-establishment camp、Pro-Beijing camp或Pro-China camp),為一個香港政治意識形態陣營。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建制派一直上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執政聯盟。其成員幾乎支持大部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政策和提出的議案。
建制派構成頗為複雜,包括紅色資本家、本地工商界人士、專業階層的親共人士、傳統左派工會、地區社團及同鄉會,普遍支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擁護基本法。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與泛民主派在政治立場方面幾乎對立,但部分派別在某些經濟議題上持有相同意見。但反過來,建制派內部雖然政治立場大致相同,但不同派別在經濟議題上的立場也可能對立。建制派在香港歷次立法會地區直選一直低於民主派,歷屆選舉比率也不到51%,但憑籍立法會功能界別議席和民選的香港區議會有壓倒性優勢。自2017年7月14日起,因民主派4位民選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建制派取得地區直選議席過半數,首次同時在功能界別和地區直選獲得過半數優勢,並在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後維持在兩邊的過半數優勢,及後同一年11月獲得九龍西地方選區補選後獲得兩邊穩定多數局勢。
部分人認為,建制派實際上是香港政府的執政聯盟,最大政黨民建聯甚或被視之為執政黨,但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的規定,香港行政長官是不能隸屬任何政黨,政黨成員雖然可用個人身份出選特首選舉,但成功當選後必須退黨,所以現時香港法律上沒有執政黨[1],然而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的執政黨,包括香港在內。
目录
1 簡介
2 歷史
2.1 回歸前的工會和社團
2.2 工業界和商界
2.3 鄉事派
3 政治派別
4 回歸以來發展
5 選舉
5.1 立法會選舉
5.2 已停止舉辦的選舉
5.2.1 立法局選舉
6 参考文献
7 參見
簡介
建制派有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團組織,涵蓋香港主流社會的工商界、金融界、地產界(合稱商界)和專業階層等,主要是指支持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政治組織,支持大部分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和提出的議案。
民建聯及工聯會是建制派的主流力量,獲工聯會屬下工會、政府工會、公屋基層、新移民等支持,而經民聯、新民黨、經民聯、自由黨主要獲得工商界、大財團及部分中產階級支持。
歷史
回歸前的工會和社團
在香港殖民地時期已經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香港親共人士,包括工人組織如工聯會,有「紅校」之稱的香島中學及培僑中學、當時的學聯、學友社等,被形容為「根正苗紅」的香港親共勢力。整個1950至60年代,傳統左派明來暗往地與親中國國民黨的右派鬥法,長期被反共的英國殖民地政府打壓及箝制,傳統左派學校的學生甚至因為校方杯葛港府的教育制度而無法升讀大專院校。
1967年,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風潮下,包括楊光、費彝民、謝鴻惠、黃建立、王寬誠等在內的傳統左派發起反對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反英抗暴」[2][3]。惟傳統左派在六七暴動中的恐怖主義行為普遍受到市民強烈譴責,一些人的恐共情緒至今亦不能清除,傳統左派至今拒絕道歉[4]。
1970年代正值「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熾熱,以梁錦松為代表的香港大學學生會親北京陣營「國粹派」,曾積極參與保釣、中文運動[5],1980年代亦因香港前途問題,開始與民主派針鋒相對[6]。
1992年7月10日,緊隨民主派的民主黨(當時仍為香港民主同盟及匯點)、工商界的自由黨(前身為啟聯資源中心)成立之後,傳統左派人士以曾鈺成、馬力、程介南、葉國謙、楊耀忠等為首,創立政黨民主建港聯盟(民建聯)參選立法局,成員不少來自工聯會及教聯會。
1997年,加入臨時立法會,推翻了不少被認為「對特區政府運作做成障礙」的法例。同時民建聯及工聯會亦加入香港行政會議,其中工聯會的鄭耀棠更身兼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長達二十年。
傳統建制派政團以民建聯、工聯會、新界社團聯會、九龍社團聯會及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等為主,而民建聯是建制派的最大政黨,與泛民主派關係惡劣,並在地區上存在競爭。
工業界和商界
工商派自香港回歸後,一直主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經濟政策。目前工商界政黨以自由黨、經民聯、新民黨等為主。2012年後,因自由黨反對梁振英(並非反對香港政府),經民聯和新民黨從自由黨分裂,其中新民黨只在直選中參選,對象是中產選民,加入公民力量後在港島及新界均有區議員,經民聯則以功能界別為主,但其中梁美芬及加入經民聯的西九新動力在九龍西有不少區議員。
鄉事派
以新界鄉議局成員、新界社團聯會等新界鄉事勢力為主,主要成員以新界原居民及鄉郊社團組織為主,1997年前鄉事派支持港英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但1997年香港回歸後成為「愛國愛港」的政治力量之一,堅定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主張「愛國愛港愛鄉」,以維護新界原居民的特權利益為主要特點;與民主派關係惡劣,惟民主派難以憾動鄉事派。部分鄉事派及新界社團聯會成員會以民建聯名義參選。
政治派別
建制派包括多個香港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現時立法會的政黨主要包括民建聯、經民聯、工聯會、新民黨、自由黨等。目前各建制派政黨之政治光譜可以被如此理解。
傳統親共派:民建聯、工聯會、港九劳工社团联会等
商界:經民聯、新民黨、自由黨、實政圓桌等
激進親共派:新界關注大聯盟、新世紀論壇、愛護香港力量、愛港之聲、保衛香港運動、幫幫香港出聲行動、香港青年關愛協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市人民委員會等
鄉事派及其他:創建力量、新界鄉議局及各鄉事委員會等- 中間偏向建制派的第三路線:民主思路等
回歸以來發展
香港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建制派政黨領袖如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民建聯主席曾鈺成、工聯會會長鄭耀棠等,皆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憑籍功能組別,縱使直選議席不及泛民主派,但仍對立法會取得控制權。
2003年七一遊行,超過五十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以及各種市民認為的施政失誤,時任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並改變立場反對立法,其後部分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在失去議會多數支持下,特區政府最終撤回方案,而自由黨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成功取回直選議席。七一遊行後,民建聯在200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慘敗,但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取得10席,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得117席大勝,民建聯從此坐大,成為建制派第一大黨。民建聯于2005年併入香港協進聯盟后,改走跨階層路線,以擴大在立法會的影響力。此後,工聯會在2008年起獨立參選,不再以民建聯名義參選立法會。
因民建聯主席馬力逝世而出缺的2007年港島區補選由因推銷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而下台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對撼獲泛民主派支持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雖然葉劉淑儀落敗,但她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成功當選。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建制派直選減少一席,直選議席與民主派的比例是11:19,但憑功能組別繼續控制立法會。
2011年,葉劉淑儀與史泰祖及田北辰創立新民黨,以中產及專業界別選民為對象。近年來,愈來愈多標榜「獨立」的建制派人士參選立法會,但被指獲中聯辦支持。[7]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由於成功建立重視地區工作的形象,建制派「大獲全勝」,全取十八區區議會的控制權。近年民建聯及建制派社團坐大,在區議會和立法會均坐擁最多議席,行政會議、局長、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均有其成員,因而成為泛民主派的最大政治對手。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雖然總得票仍不及泛民主派,但直選議席比例因泛民互搶選票導致分薄票源,由11:19變為17:18,取得五個新增地方直選議席,連同佔優的傳統功能組別議席,維持立法會的多數。選後,經民聯及新民黨加入行政會議,自由黨拒絕加入。不過,若是計算「反梁」及「親梁」兩大派別,連同堅定「反梁」的泛民主派議員,加上「反梁」的自由黨5名議員及獨立林大輝,「反梁」及「親梁」人數近乎相同。
梁振英於2012年7月成為香港第四任行政長官後,泛民主派指控梁振英報復反梁陣營,下「封殺令」禁止司、局長級官員出席自由黨2013年12月舉行的20周年黨慶酒會,田北俊因此直言梁振英「小器」。
梁振英上台後,逐漸出現了其他激進建制派組織,如愛港之聲、幫港出聲、保衛香港運動、「正義聯盟」等。由於他們的態度比一般建制派激進,以及積極與泛民主派打對台,例如「參與」民陣舉行的七一大遊行(在示威時喊挑釁口號),公開表明撐香港警察、親中共、反對港獨等,並在泛民主派發起的示威遊行中出現並辱罵泛民主派的支持者,需要警方進行分隔。
2015年6月18日,立法會第二天審議政改方案,中午約12時開始表決,但大批建制派議員在表決前突然離場,政改方案最終被大比數否決。建制派議員表決後見記者,稱是為了等身體不適的劉皇發前來才集體離場,劉皇發亦就自己遲到一事道歉。
2015年末,原屬公民黨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退出公民黨並辭去立法會議席,改為成立中間派組織民主思路,並出任召集人。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建制派支持政府以「確認書」方式,阻止支持香港獨立的候選人參與立法會選舉。民主思路亦派出兩條名單出選香港島和新界東,可是兩者最終分別以10,028票及8,084票低票落選並被沒收選舉按金。最終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中維持約四成選票,地區直選取得16席,功能組別取得24席。
因為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6名民主派議員被香港高等法院取消資格,建制派在香港回歸後首次取得地區直選的過半數議席,並在2018年3月香港立法會補選中勝出九龍西選區及另一功能界別議席,維持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的過半數議席,及後同一年11月獲得九龍西地方選區補選席次後獲得穩定多數局勢。
選舉
立法會選舉
選舉 |
地區直選得票 |
地區直選得票比例 |
地區直選議席 |
功能界別議席 |
超級區議會議席 |
選前議席變化 |
選舉取得議席 |
選後總議席變化 |
+/- |
---|---|---|---|---|---|---|---|---|---|
1998年 |
449,968 |
30.38% |
5 |
35 |
不適用 |
60 / 60 |
40 / 60 |
40 / 60 |
▲40 |
2000年 |
461,048 |
34.94% |
8 |
31 |
不適用 |
40 / 60 |
39 / 60 |
39 / 60 |
▼1 |
2000年 (香港島補選) |
78,282 |
37.63% |
0 |
不適用 |
不適用 |
1 / 1 |
0 / 1 |
38 / 60 |
▼1 |
2004年 |
661,972 |
37.40% |
12 |
23 |
不適用 |
38 / 60 |
35 / 60 |
35 / 60 |
▼3 |
2007年 (香港島補選) |
137,550 |
42.89% |
0 |
不適用 |
不適用 |
1 / 1 |
0 / 1 |
34 / 60 |
▼1 |
2008年 |
601,824 |
39.71% |
11 |
25 |
不適用 |
34 / 60 |
36 / 60 |
36 / 60 |
▲2 |
2012年 |
772,487 |
42.66% |
17 |
23 |
2 |
36 / 60 |
42 / 70 |
42 / 70 |
▲6 |
2016年 (新界東補選) |
150,329 |
34.75% |
0 |
不適用 |
不適用 |
0 / 1 |
0 / 1 |
42 / 70 |
▬0 |
2016年 |
871,016 |
40.17% |
16 |
22 |
2 |
42 / 70 |
40 / 70 |
40 / 70 |
▼2 |
2018年3月 (補選) |
388,017 |
43.19% |
1 |
1 |
不適用 |
0 / 4 |
2 / 4 |
42 / 70 |
▲2 |
2018年11月 (補選) |
106,457 |
49.52% |
1 |
不適用 |
不適用 |
0 / 1 |
1 / 1 |
43 / 70 |
▲1 |
已停止舉辦的選舉
立法局選舉
選舉 |
地區直選得票 |
地區直選得票比例 |
地區直選議席 |
功能界別議席 |
選舉委員會議席 |
議席 |
+/- |
---|---|---|---|---|---|---|---|
1991年 |
262,325 |
19.16% |
1 |
10 |
不適用 |
11 / 60 |
▲11 |
1995年 |
278,850 |
30.58% |
3 |
20 |
6 |
29 / 60 |
▲18 |
参考文献
^ 政黨成員選特首 當選要「退黨」. 文匯報. 2015-01-08.
^ 張家偉. 「你升級,我也升級」. 《香港六七暴動內情》. 2000: 頁39至54.
^ 曾德成簡歷. 大公網. [永久失效連結]
^ 朱浩霆. 剖析九七後特區政府管治困難之原因.
^ 梁錦松簡歷. 和訊網.
^ Jaco.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 中大學生報::鳴. 2012年7月31日.
^ 立會選舉無間道——配票機器是怎樣煉成的 明報 2012-09-16
參見
- 西環契仔契女
- 香港親共團體
- 香港建制派列表
- 民主派 (香港)
- 中間派 (香港)
- 激進建制派
- 六七暴動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